简介

老祖宗很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7章 幽州(23)(1/2)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宋夫人用手比划着,眼眸闪着光:“我刚才听府里的大娘们说了,她们以前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出来的棉布不好用。彩刊上说了,要建半地窖式的房屋,既有利于保持一定湿度,也有利于维持常温,所以可以织出好棉布。”

“喔?织布不仅要求温度,还要求湿度?在院子里织布不行?”宋荣经常跑军营,那些军户人家的妇人经常织布,有时候屋子太暗,天气好的时候就搬出织布机在院子里织布,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

宋夫人感叹道:“蓝家的织布机不小呢,哪里能搬来搬去的! ”

宋荣打开桌子上的彩刊,细细看来。这织布机的图纸画得很详细,还用了不同颜色,上面还做了标注,生怕你看不懂似的。

“那蓝家还招收女工织布呢!”宋夫人一边指挥丫鬟将东西归整,一边继续说道,“今早还贴了告示,若是看不明白图纸,要免费教大家做织布机呢!听说城外临近几个村子的木匠都已经跑来了。”

宋荣有些意外,这蓝家毫不藏私,图什么?就图一个好名声?

“对了,蓝家还说了,可以分期借贷……嗯,好像是由村长作保,只要先给一半的银子,就可以买走一台织布机。半年后,再还剩下一半银子即可。利息嘛,好像就要几匹布。徐嬷嬷,是不是这样?”宋夫人说着不太确定,问旁边的妇人。

徐嬷嬷这才上前回话:“夫人记得没错,这利息不要银子,好像是每个月交一匹布就行了。可以一次性交,也可以一月交一次。全部由各村的村长负责呢!而且蓝家还说了,这些布匹除了供应给店里的店员和其他长工外,剩下的就直接做成衣,供应给慈幼坊。”

“那织布机怎么卖?”宋荣询问道。

“六两银子。”徐嬷嬷回应。

“你说那织布机挺大的?这个价格是不是便宜了?”宋荣说。军户们的织布机一般也就五六银子,好一些的要十两银子。

徐嬷嬷露着笑容:“这样的织布机,做工好,织布快,就是卖十五两银子也是有人买的。”

这蓝家果然仁义!这就是蓝老太太说的“让利于民,仓廪实而知礼节”。妙啊!

自从草儿一家四口住进格物作坊后,草儿爹和草儿娘就负责打扫卫生和做饭。草儿跟着女工们一起织布,果儿就跟着做木工。

虽然吕莹芳觉得果儿应该去学堂,不过果儿爹已经很感激东家,认为小子能学会木工已经十分开心了。

当初租一排空房十分宽敞。除了草儿一家住最右边上,剩下的木工师傅和徒弟们住最左边。报名的四十个女工,因为机器有限,留下十二个。她们如今在右边的两间房织布,而工匠们在左边的两间房子继续做织布机。

织布机的订单像是雪片一样飞来。附近乡镇的木工想要自己做,才做两天发现实在太麻烦了,而且自己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卖得贵了没人买,卖得便宜了又不划算。后来木工们索性过来应聘,一下子人就多了起来。只不过后期来的工匠们只是领一份工钱,不参与分红。

他们照着吕莹芳给的流水线方式,拆分做,最后组装, 一两天就能做出一台织布机。

幸好最近没有下雪,临近的几个村子都赶着车过来取织布机。

狄和应了吕莹芳的请求,从衙门派来人过来坐镇,那些村长到书吏那里登记后,就欢天喜地地将织布机搬上牛车。

有些条件好一些的富户,也派来马车运货,不过他们都是给了全款。

虽然大多数村民都是交了一半的银子,可是薄利多销,也够吕莹芳付工钱和分红的了。至于能赚多少?吕莹芳倒是不在乎的。

蹭蹭上涨的功德值让她心情愉悦。

因为村民们只是交了一半的银子,也不用担心别人算计她的财产。毕竟这里还要购买木头和诸多工具,还要租房开工钱呢!有能力的人一算,就知道她挣不到什么钱。所以蓝家还是很安全的。

孙女婉婷和婉灵的教育主要是赵氏负责,她管家的时候就带着这两个小的。

钱氏有空就辅导婉婷和婉灵的功课,顾大娘有空就教她们一些药理知识。

吕莹芳觉得女孩子懂一些,将来可以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人。

若是搁在以往,学医理知识,那是匠人才会做的。不过眼前蓝家没得选了,更何况一路上来,有了顾大娘在,中暑或者感冒发烧的情况基本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所以赵氏和钱氏都不会反对女儿学这些。

至于四个女儿,除了偶尔要写稿子之外,也全部动起来了。

除了雅清不会绣东西外,剩下三个女儿的女红都不差。她们三个也要学织布。

雅玉一听就闹开了,不过吕莹芳不管她。

四个女儿,每个人每个月要织布一匹,剩下的时间自由支配。让她们知道劳动人民的辛苦,日后更好地融入幽州吧!

白姨娘很不满意,但是她和马姨娘都一样,每个月织布一匹,其余的时间她们还要做一些家务呢!

因为只有碧菱、侃儿和杏儿三个丫头,碧菱是跟着她的,侃儿貌美不能跟着三房,只能让她去大房照顾那三个孩子。杏儿则去照顾三房待产的孙氏和定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