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假太监她只想攒钱跑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章 尚书令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

“世子怎么会这样想?您有所不知,这三年里,干爹每每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都是悔不当初。”

惜卿虽然心虚,但觉得自己不能再次沉默下去,不然廖玉熙就会当她是真的心虚,然后说不定又要给她乱安个什么罪名。

于是小嘴没停,一副大言不惭的模样,开始睁着眼睛说瞎话。

“当年干爹自知愧对于大司马,但是又不敢面对他,所以本来是想先来给您赔罪的,可是谁也没想到世子您会走的那么着急,而大司马在之后更是闭门谢客,没过多久也离开了洛阳。”

她的这些话不能说是句句属实,只能说是信口雌黄了。

廖玉熙懒得打断她,抱着手臂打算继续听下去,看看她还要扯多少谎。

“于是干爹就去向陛下请罪,陛下知道他干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便立刻撤掉他所有的官职,罚奉一年,本来还想贬他进掖幽庭……”

说到这,惜卿顿了顿,抬眼想看看廖玉熙的反应,看他表情没什么变化,于是又继续说了下去。

“可尚书令知道这件事后,拖着病躯前来为干爹求情,说这一切都是他的罪,是他病的不是时候,如果不是他,程常侍也不会铸成如此大错。于是皇上看在尚书令的面子上,才放了我干爹一马,准他继续在内侍省当差,只是内朝诸事,从此不得再插手。”

惜卿说的这些并非是胡编乱造,尤其是她搬出来的这位尚书令。

说起这尚书令来,也是福大命大,当初廖镇野欲诛杀百官,但考虑到如果人全杀干净了,岂不是连写诏书的都没有了,于是他便特意打听出了几个有起草文书经验的文官来,预备着到时候留他们一命好给自己写封赏诏书,其中就有这位尚书令。

不过他当时只是个在尚书省打杂的小官,担任尚书令也都是之后的事了。

大胤内朝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跟后世惜卿要背的隋唐三省六部制很像,但此时这项制度尚未完善,只是初步确定了三省各部要分工的事务,所以在具体处理政务时,一般都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

初中历史课本告诉我们,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大齐的情况也是如此。

惜卿在熟悉这些部门后,还认真记下了其中各项官职的名称,比如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监,门下省的长官是侍中,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当然其他的也还有很多,比如尚书省下三十六曹之类的,都可以算是后世六部尚书之类的执行机构的雏形。

先帝在位时,前太后把持朝政,她本人贪图享乐奢靡无度,于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直接导致了大齐的整个中枢机构风气的腐败。

其中,内朝中书监与侍中之类的文官大都是北方汉人门阀或汉化鲜卑贵族出身,之所以能身居高位,并不是因为个人出众的才能,而是因为那含着金汤匙出生一般的身份。

这种人做官,绝大部分时候考虑的都是如何让自己的家族更加显赫,而不是如何维护当权者的统治。所以对于太后这类当权者,他们简直就是喜闻乐见,横竖短不了自己家的,还能跟着敛财,想想都能在睡梦中笑醒。

什么?你说黎民百姓排在哪?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不会还有人不知道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官忧国忧民都是在凹人设吧?你让他们先把自家兼并的田地交出来你看看他们交不?不交的请一律打成圣母婊谢谢。

但当时还在尚书省打杂的尚书令是个例外。

此人虽然也是举孝廉出身(是的,根据历史发展的进程,我们大胤还没有发明出科举制),但他跟那些明为举孝廉暗为走后门的世家子弟不一样,他是真的孝廉,因此被举荐到尚书省做了个小官。

然后这个小官,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当时的尚书令是个没什么存在感的人,没存在感到中书监和侍中因政见相左而掐架时,都不会想起来还有他这么个长官可以拉过来评评理。

于是整个尚书省都十分低调,每天的任务就是看中书省和门下省各级官员互骂,然后等他们骂完了把意见确定下来了,再去执行他们的意见。

不过他们只是看着没啥存在感,贪起钱来可一点都不手软。

所以廖镇野在挑活命人口时,也颇费了点心思。

不能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这种事儿多的人里找,那就在尚书省里挑吧。

然后一要挑官位不太高的,二要挑出身寒门的,三要挑品行还算端正的。

挑来挑去就不剩几个人了,这位打杂二十多年的小官就被幸运的选中了。

他在成功任职后,依旧保持了前上司的风格,不多管任何闲事,任何政事只要按照程序递到尚书省了,他都会按规矩执行。

因此大多数人都在他这里钻过空子,也都欠他个人情。

再加上这人都快七十了,还老生病,看着挺不容易的,所以除了个别没有眼力见的,都愿意卖他个面子。

惜卿没想到廖玉熙就是这么个没有眼力见的。

“呵,你以为搬出钟离保这个老不修,我就会相信你跟你干爹的所作所为,并非皇上授意吗?”

廖玉熙一脸不屑。

惜卿一时间有些诧异,她没想到廖玉熙竟然猖狂到这种地步,问出这种话来。

喜欢假太监她只想攒钱跑路请大家收藏:(m.sxzxs.net)假太监她只想攒钱跑路孙行者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